鹿舍一旦建成 ,很難改變 、搬遷或重建,所以建場之前對場址選擇、場內布局一定要有充分、縝密的考慮。
一、場址的選擇
選擇場址時,要多個地方實地考查,應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,從中選擇各方面較好的場所。
(一) 地形、地勢、土壤和氣候條件
鹿野性較強,好動,所以地形上要求平坦開闊,有足夠面積,除了建設鹿舍及其他相關設施外,還應有足夠的運動場地。
地勢選擇上,一般鹿場要求建在地面干燥,向南或偏向東南的向陽區。如果是山區,則應選擇不受洪水威脅、避風、向陽、排水良好的地區,地勢上最好不要有超過 5°的坡度,不能建在低洼地,以免夏天積水、潮濕、通風不良、冬天陰冷。
土質選擇上,鹿場要求土質堅實 ,滲水性好,毛細作用小,吸濕性、導熱性小,質地均勻的土壤。一般選擇沙壤土,因為它既能保持場地干燥、衛生,又能保持土壤恒溫,沙土或粘土都不適合。
氣候選擇上,鹿場選址盡可能使場區具有穩定的、較好的小環境,它包括濕度、氣候、氣壓、雨量、風向等因素,場內最好能保持溫暖干燥、空氣流通的氣候條件,并有相當數量樹木,以便遮蔭和防風。
(二) 水源條件
鹿平時喜歡干凈,生活中需要大量清潔飲水,所以建場前要對場地的地下水位、自然水源、水量、水質進行了解和測定,對水量要求井水或泉水的量應能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需要;同時應調查附近污染情況,避免工業或其他污染源對場內水源的污染。
(三) 飼料條件
鹿飼養一般是放牧和舍飼相結合,以放牧粗料為主,適當補充精料,所以鹿場內或附近最好有足夠的草地和可方便提供各種飼料的基地。因此在選擇鹿場前,必須了解該地的飼料狀況,以免造成飼料供應困難,影響鹿場發展。
(四) 交通電力條件
鹿膽小,怕驚,要求環境安靜,因此鹿場不可建在鬧市或交通路邊,但又要求交通便利,便于和外界溝通。因此,建場地點應選擇在距公路1.0~1.5km,鐵路5~10km為宜,以便于設備、飼料的供應及產品的發送,工人生活必需品的采購;同時鹿場應距電源較近,電力充足,以備生產、生活之用。
(五) 社會環境
鹿場應選擇在遠離居民區的地方,周圍不應有化工廠、工礦企業、制鞋廠、屠宰廠、畜牧場、豬場、牛場,以免噪聲及水源、空氣污染,不要在被牛羊傳染病污染過的地方或畜牧場址上建場。鹿場應在居民區下風向、下水向3km以上,避開居民區污水排放,以免復雜環境對鹿群驚擾或傳染疾病。
(六) 經濟條件
選擇建設鹿場時 ,還應考慮當地經濟條件 ,即:當地勞力資源是否充足、廉價,整個地區經濟發展主流如何,前景怎樣,綜合考慮才能作出正確評價。
二、場內布局
鹿的養殖與其他家畜相比較 ,有其特點 ,鹿的生活習慣、活動場地、廄舍建筑等都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,所以在鹿場建設之前,要根據其本身的經營特點、發展規劃、養殖對象,結合場地的大小、風向、位置、坡度、水源等合理配置各類建筑,使其科學合理,便于操作,同時又節省空間,提高利用率。
(一)場區劃分
一個規模化的專業鹿場一般應有:
養鹿生產區建筑包括:鹿舍( 如仔鹿圈、育成圈、分娩圈、成鹿圈等 )、精飼料成品庫、飼料加工庫;
輔助生產區建筑包括:農機具庫、役畜舍及其他勞動用具庫;
經營管理區建筑包括:辦公室、物資倉庫、集體宿舍、食堂、招待所等;
職工生活區建筑包括:職工住宅樓、學校、醫院、幼兒園、商店等。
(二)主要建筑布局
鹿場一般應是東西寬、南北窄的長方形,場內四個區相互分開,由西向東平行排列,依次為住宅區、管理區、輔助區和養鹿區。其中養鹿區和其他區最好用圍墻完全隔開,間隔在200m以上(見圖)。這樣安排,可使養鹿區產生的不良氣味、噪聲、糞尿、污水不因風向和地面流徑而污染居民生活環境,避免因鹿病出現而使疫病蔓延。當然,也防止住宅區生活用水經地面流徑流入養鹿區。各區內建筑布局均勻。
三、鹿場建筑布局
鹿場建筑布局 其中通往公路城鎮的主干道應直通生活管理區,不能先經住宅區而進入管理區;同時,應有道路不經過住宅區直接進入養鹿區,用于運送飼料,運出產品。養鹿區內以鹿舍為中心分列排布,鹿舍周圍布置飼料加工室、青貯窖、飼料庫等,以便生產過程中方便。
鹿舍面積是指圈舍運動場和圈內通道兩部面積之和,它與所養鹿的種類、性別、飼養方式、年齡、經營管理體制、利用價值、生產能力有關,一般來說,鹿的個體越大,單只所需面積越大,例如馬鹿就比梅花鹿所需面積大;鹿的性格越活潑,所需面積越大,例如同體大小的梅花鹿就比馴鹿所需面積大;相同品種母鹿所需面積比公鹿大,放牧鹿比完全舍飼鹿所需面積小;種用價值高和生產能力高的壯齡公鹿,應用大圈飼養或用小圈單獨飼養;對北方冬季氣候較冷的地區或夏季光照過強的南方,也應加大其棚舍寬度;公鹿長茸期和配種期,性格莽撞,好爭斗,故占用面積比育成鹿大;母鹿在哺乳期與仔鹿同圈,配種期圈內增加種公鹿,圈內還要安裝仔鹿保護欄,產房面積增大。
一般而言,一個長14~20m、寬5~6m的棚舍,可飼養梅花鹿母鹿20~30只,或公鹿15~25只或育成鹿30~40只,但同時需一個長25~30m、寬14~20m的運動場,而同樣大小的棚舍,可養60~80只離乳仔鹿,但需加大運動場;一般而言,運動場面積是棚舍的2.5倍左右。
鹿舍應正面朝陽,運動場設在南面,向陽避風,保證溫暖、干燥、陽光充足,各鹿舍間有寬敞的道路,以便管理人員進出方便及撥鹿、馴化、轉群使用;精料庫、加工室、貯料室應以方便加工、取用為原則,大小適宜,方向適當。青貯窖、干草垛要處于鹿舍的高處,有一定距離,以便于防火和防糞尿污染。糞場應處于生產區的最低處的下風向,且與鹿舍有50m以上的距離,以防污染水源、飼料及傳播傳染病;獸醫室、隔離室應處于鹿場下風口,與鹿舍有50m以上距離,以防傳染疾病。如果鹿是舍飼與放牧結合,則舍內應設有直通放牧道。
四、鹿舍的設計
鹿舍是養鹿場最主要的建筑,它的設計好壞直接影響整個鹿場的規劃和經濟效益。鹿舍是鹿的生長生活地,它必須宜于鹿的規模飼養,防止逃跑,冬季能遮蔽嚴寒,防風防雪;夏季能防曬遮陰,避免炎熱、風雨,所以設計建筑時應從堅固實用和符合鹿生長發育需要兩方面考慮。
1、鹿舍種類
鹿舍依據其用途可分為以下幾種:
(1)公鹿舍:主要用來飼養種用和茸用公鹿。
(2)母鹿舍:主要用來飼養繁殖用的妊娠或空懷母鹿。
(3)育成舍:主要用來飼養斷奶以后、配種以前的青年鹿,依其飼養性別不同,又可分為公舍和母舍兩種。
(4)子母舍:用來飼養處于哺乳期的母、子鹿。
(5)病鹿舍:用來隔離飼養鹿群中患病鹿,其一般應與其他棚舍分開,靠近獸醫室,便于治療。
2、采光與通風
鹿舍內光線要充足,以利于其生長,所以現在采用的圈舍形式一般是:屋頂為人字形,左、右、后三面圍墻的蔽圈,前面無墻壁,僅有圓形水泥柱,房前檐距離地面2.1~2.2m,后檐離地面1.8m左右,棚舍后墻留有后窗,以利通風。冬季堵上,春、夏、秋季打開。其圍墻與其他畜舍不同,要求堅固耐用,一般可用磚墻、石墻、土墻、鐵棚欄等,但一般提倡使用石座磚墻,即下部底座為石墻,明石高30~60cm,上砌實磚1.2m,以上為花磚墻。墻高:外墻高2.5~3m,內墻高2~2.5m,厚37~40cm,墻的勒腳設防潮層,柱腳用水泥柱,沿外墻四周挖排水溝,使勒腳附近地面積水能迅速排除。屋頂要求遮陽不漏雨,泥瓦、水泥瓦、石棉瓦、塑料瓦皆可。
3、畜床與運動場地
鹿舍內地面較舍外運動場要略高一些,因此叫作畜床,畜床與運動場的好壞,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鹿舍的空氣環境和衛生狀況,從而影響鹿的生長發育、健康狀況及生產力高低。對鹿舍的畜床和運動場地面基本要求是:地面堅實平坦,有彈性,不硬,不滑,溫暖,干燥,有適當坡度,易排水,易清掃消毒。
畜床地面要求從后墻根到前檐下略有緩坡,但坡度不可過大。畜床北方多采用磚鋪地面,南方則宜用水泥地面,這種地面平整易排水和清掃,但對鹿蹄有一定磨損,且夏熱冬涼,所以地面冬季要鋪足褥草,畜床前檐最低點比運動場高3~6cm,以利于排水和防止雨水回流。
運動場要求地面干燥,土質堅實,如不符要求,可用三合土、素土夯實,上鋪大粒沙或風化沙即可,若地勢低洼,土質粘重,則可將表土鏟除,鋪墊20cm厚碎石,鏟平壓實,再鋪20~30cm厚粒沙,也可中間鋪石板,四周鋪風化沙。
4、排水與防風
由鹿舍畜床經運動場、走廊到糞尿池及圍墻四周都要有排水溝,通道兩邊各設一道磚或水泥結構排水溝,寬45cm,深60cm,蓋上石板蓋,通向糞尿池。在鹿舍四周要建有比較堅固的圍墻,有些鹿場為木桿圍墻,必須堅固,防止暴風雨時被刮倒;圍墻一般高2.5~3m,可防止鹿逃跑,又可防風,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預制水泥板或水泥柱修建圍墻,如果墻體較矮,可在墻外密植樹木,也可起到防風、遮陰作用。
5、通道與圈門
(1)走廊:鹿舍運動場前壁墻外一般設有3~4m寬的橫道,供平時撥鹿、馴鹿及出牧時用,也是防止跑鹿、保障安全生產的防護設備,通道兩端設2.5~3.0m寬的大門。
(2)腰隔:在母鹿舍和大部分公鹿舍寢床前2~3m的運動場上要設置腰隔,用于撥鹿時使用,即來時打開,撥鹿時關閉,與運動場分開,使圈棚與運動場間形成兩條道路。腰隔可為活動的木柵欄,也可是固定的花磚墻,但必須在兩側和中間設門。
(3)圈門:為了便于撥鹿和管理,圈舍運動場須設有多個門(見圖)。
茸鹿圈舍的門
1.前圈門 設在前墻一側或中間,寬1.5~1.8m,高1.8~2.0m。
2.腰門 設在距運動場前墻約5m,大小與前圈門相近。
3.柵欄門 設在柵欄兩側,寬1.2~1.3m。
4.圈舍門 設在鹿舍兩側墻中間或前1/3處,寬1.3~1.5m,高1.8m。